德胜门内大街:老街新貌,城市更新的鲜活样本

元描述: 德胜门内大街,这条始建于元代的历史文化街区,经过一年精心的建设和治理,重装亮相。项目以历史为线索,打造文化展示体系,挖掘系列历史点位,并通过“一户一策”的精细化改造,提升街区环境品质,释放慢行空间,新建小微绿地,优化业态布局,最终打造出“出门见绿,文景融合”的宜居街区,成为城市更新的鲜活样本。

引言: 漫步在北京城的老街小巷,总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而德胜门内大街,作为一条始建于元代的古老街区,更是承载着北京老城的记忆与风韵。经过一年精心的建设和治理,它以全新的面貌重装亮相,成为城市更新的鲜活样本。

德胜门内大街: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焕新

德胜门内大街,北起德胜门,南至地安门西大街,长1700余米,是什刹海地区南北贯通的历史文化街区。这条老街,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也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如今,它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展现着老街的独特魅力。

一、重塑历史风貌,打造文化展示体系

在德胜门内大街的更新改造中,历史文化传承是首要任务。工作专班以历史为线索,打造文化展示体系,挖掘沿街真武庙、永泉庵、西洋门、青白石历史构件等系列历史点位,彰显大街的历史文化。

  • “一桥两庙”:历史文化的灵魂

真武庙、永泉庵、德胜桥组成的“一桥两庙”,是德内大街上的地标性景观,也是最具历史文化的景观。工作专班重点解决了“一桥两庙”周边交通秩序混乱的问题,并重塑了文化景观环境。未来,还将重点研究真武庙、永泉庵的文物活化利用,赓续历史文脉,焕发城市活力,留住这条历史文化大街的烟火气。

  • “一户一策”:精细化改造,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建筑原貌

德胜门内大街沿街立面改造提升过程中,始终坚持尊重传统、致敬传统、回归传统的原则,引入传统工艺,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建筑原貌。例如,德内大街268号的西洋门,工作专班邀请专家和大都工匠进行“把脉问诊”,通过人工局部剔除外贴面砖,原有的西洋门建筑逐渐浮现在眼前,保留了建筑风貌的多样性。

二、问需于民,聚焦居民诉求,打造宜居街区

德胜门内大街作为一条承载北京老城记忆的大街,近年来面临停车资源较少、公共空间绿地资源少、交通秩序较为混乱等问题,大街环境品质亟待提升。为了准确了解居民诉求,工作专班深入走访了大街沿线的居民、商户,利用问卷调查和入户问询的方式,确立大街更新改造目标,在满足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解决大街居民的急难愁盼。

  • 以居民为中心,解决“急难愁盼”

例如,德内大街120号原来是大街的一处脏乱点,戴女士家有一处二层老旧自建房屋,雨季到来时会漏雨,严重时只能外出租房居住。经过工作专班与设计人员多次入户沟通,最终戴女士自愿配合拆除有安全隐患的老旧二层自建房屋。工作专班在得知戴女士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后,按照规划要求在戴女士家门前的空地上设计了一处花坛,并由戴女士亲自给花坛题字“静心”。

  • 开门纳谏,倾听民意

在项目启动之初,工作专班首先明确了德内大街的定位,这是北京老城内传统居住风貌街巷、生活服务类的城市道路,项目要在充分展现大街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方便周边居民日常生活,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释放慢行空间,打造舒适步行环境

德内大街历经多次整治提升、拓宽改造形成了目前的道路交通空间,受中央隔离绿化带的分割,德胜门内大街上下行交通较为独立,改造前沿线违停较严重,机动车行驶不畅,慢行功能缺失。

  • 规范停车,优化道路交通

本次项目对大街交通进行了完整的优化调整,调整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宽度,增加9处人行步道宽度,共计708米;对沿街人行步道等公共空间上的市政杆体设施进行减量合并集约化处理,对电箱进行“三化”处理,减少各类杆体77根,挪移电箱28处。增加非现场执法设备27处,规范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秩序,释放慢行空间,使步行人群有路可走,不再出现人车混行这种危险现象。

  • 增补绿化,打造宜人环境

不仅要走得通,走得顺,还要走得舒服。项目为大街增补行道树52棵,优化道路中央绿化隔离带,补设绿化带915平方米。如今,走在德内大街新铺装的人行步道上,看不见一辆在步道上停放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也在区域内码放整齐,曾经占路的电箱也被挪移到绿化带内,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大树下还有新添置的木质座椅,孩子们在树下嬉闹,老街坊们饭后相约在步道上遛弯儿,和谐得宛如一幅老北京风情画。

四、出门见绿,打造花园式街区

德胜门内大街更新改造项目,还注重打造花园式街区,新建60处小微绿地,利用拆除违建、清理杂物后的街头门前空间,释放9处公共空间,增加一系列道路旁花池、小游园,营造大街丰富的花园场景,用“点点微绿”“片片芳菲”扮靓街区颜值,用小微绿地景观拉近邻里距离,形成既有厚度,又有温度的城市空间,持续提升街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五、优化业态布局,织密“家门口”的幸福圈

德胜门内大街原有业态呈现杂、乱、小的特点,不仅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匹配,与大街整体发展方向也不一致。工作专班以“文化配套+便民属性”为定位,选取厂桥12号、德内265号等七处重要节点分步推进业态升级,积极引进老字号商铺,组建综合性便民服务网点,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织密“家门口”的幸福圈。

六、修建无障碍坡道,擦亮为民服务底色

德胜门内大街更新改造项目,还注重细节,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例如,德胜门内大街196号居民院居住人员多为老年人,日常经常需要外出买菜、接送孩子等,工作专班在保障街区更新品质基础上,解决院内老人出行难题,最终选择在靠近196号位置上,进行无障碍便道处理,既保证整体街区风貌,又方便老年人出行。

关键词:德胜门内大街,城市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慢行空间,小微绿地,业态升级,无障碍设施

常见问题解答

Q1: 德胜门内大街更新改造项目的亮点是什么?

A1: 德胜门内大街更新改造项目以历史文化传承为核心,通过打造文化展示体系,挖掘系列历史点位,并通过“一户一策”的精细化改造,提升街区环境品质,释放慢行空间,新建小微绿地,优化业态布局,最终打造出“出门见绿,文景融合”的宜居街区,成为城市更新的鲜活样本。

Q2: 项目如何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

A2: 项目组通过深入走访居民、商户,了解居民诉求,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例如,为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项目增加了101处路侧机动车停车泊位;为解决居民出行不便问题,项目增加了9处人行步道宽度,并设置了无障碍坡道;为解决居民环境问题,项目新建了60处小微绿地,释放了9处公共空间,并对电箱进行“三化”处理,减少各类杆体77根,挪移电箱28处。

Q3: 项目在业态升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A3: 项目以“文化配套+便民属性”为定位,积极引进老字号商铺,组建综合性便民服务网点,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织密“家门口”的幸福圈。例如,项目对厂桥12号、德内265号等七处重要节点进行业态升级,引入了益食家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天恒正宇、蓟城山水等社会企业,并针对大街沿线业态进行调整提升。

Q4: 项目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有哪些措施?

A4: 项目始终坚持尊重传统、致敬传统、回归传统的原则,引入传统工艺,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建筑原貌。例如,对德内大街268号的西洋门,工作专班邀请专家和大都工匠进行“把脉问诊”,通过人工局部剔除外贴面砖,原有的西洋门建筑逐渐浮现在眼前,保留了建筑风貌的多样性。

Q5: 项目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A5: 项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细节,体现人文关怀。例如,项目为德胜门内大街196号居民院设置了无障碍坡道,方便老年人出行;项目对德内大街34、36号的鼎香润商户,通过景观种植池结合设置座椅的方式,既能做到有序引导居民排队,留住“烟火气”,又能保证街面景观整洁干净。

Q6: 德胜门内大街更新改造项目的意义是什么?

A6: 德胜门内大街更新改造项目的成功,标志着在历史文化保护与高水平人居空间探索融合方面迈出坚实一步。项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融合历史文化、提升街区环境、优化业态布局,打造出“出门见绿,文景融合”的宜居街区,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论: 德胜门内大街更新改造项目,以历史文化传承为核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将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环境提升、业态升级有机融合,最终打造出“出门见绿,文景融合”的宜居街区,成为城市更新的鲜活样本。项目不仅展现了老街的独特魅力,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学习。